目的地搜索
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青春接力:在田野中读懂历史的温度——记天津师范大学民间文献调查团的两名青年传承者
2025-02-20 10:20  

在天津师范大学,有一支由百余名本硕学生组成的民间文献调查团。五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京津冀120余个村落,从泛黄的族谱、斑驳的盐田到虫蛀的地契,每一份文献背后都藏着青春的汗水与思考。这支由经济学院师生发起,全校多个专业学生组成,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校研究生参与的青年团队,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叩问历史,在实践中以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解读社会变迁,更在躬身力行中完成了一次次自我蜕变。

从“旁观者”到“守护者”

作为团队第三任学生负责人,经济学院2023级卢诗羽的成长始于一次“意外”。大一时,她随队前往沧州海兴县抢救清代地契。面对脆如薄纸的文献,她屏息凝神,跟着前辈学习修补技巧,通宵扫描归档。“那时我才明白,历史保护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指尖的温度。”她回忆道。

两年间,她的足迹延伸至黄骅盐田遗址。测绘仪器的使用、盐工口述史的记录、三维建模的尝试……这些课堂外的实践让她学会了“用双脚做学问”。最让她触动的是盐民后裔的一句感慨:“盐田荒了,但故事不能荒。”这句话成为她组织“盐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动力。如今,她带领团队将盐田故事制成短视频,让更多同龄人听见历史的回声。

族谱里的“青春解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专业研一学生贠佳瑞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届毕业生。她的蜕变,藏在一本《张氏族谱》里。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她为厘清盐商家族与漕运的关联,连续三天泡在档案馆,比对地方志、翻译古方言,甚至从一首船工号子中找到线索。“族谱不仅是家族史,更折射出大时代下普通人的选择。”她说。

这份执着打动了族谱编修者张云增。老人将珍藏的漕运账本交到杨帆手中时,她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重量”——那些捐粮抗灾、保卫乡里的记录,让她重新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含义。如今,她正将200余份华北家族档案录入数据库,为后续研究铺路。“我们做的不是‘冷板凳’,而是为历史搭建一座桥。

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

五年来,这支队伍形成了独特的“传帮带”机制:高年级学生带队实地教学,新生从整理资料起步,逐步参与核心项目。在黄骅,他们用三维技术复原“九灶连环”盐田;在沧州古玩市场,民间收藏家被学生的热忱打动,无偿捐赠千件文献……“每一次弯腰记录,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指导教师张致和说。

“很多人问,经济学院学生为什么执着于历史?”卢诗羽的回答很朴素:“读懂过去,才能看清发展的来路。”这支队伍中,有人因实践爱上文博专业,有人将田野方法融入经济史研究,更多人则在团队中学会了责任与协作。

历史在民间,青春在路上。当年轻的手掌抚过盐田的沟壑、族谱的墨迹,他们接过的不仅是学术的薪火,更是一代代青年对文化的敬畏与担当。

来源:“继之青年”微信公众平台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权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