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怀揣满腔热忱,我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青春的接力棒,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他们秉持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在角色转换中磨砺教学本领,在日常点滴中体悟教育真谛,用实际行动书写研究生支教团的使命与担当,践行“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青春誓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新疆分团戴梦瑶的支教故事。

晨光透过窗子,洒在学生们朝气蓬勃的面庞,也开启了我在新疆支教的崭新一天。在新疆已度过三百余日,我努力用每一次授课、每一场活动、每一声叮嘱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初心,在边疆播撒希望的种子,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历史、展望未来的窗口。
“穿越”丝路时空:历史对话培育爱国之花
历史课堂上,我试图将本地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创建独属边疆的“城市思政地图”。在讲述新疆地方史时,我带领学生们既追溯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也铺展开左公西征收复疆土、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奋战的壮阔图景,学生们的眼神中满是敬佩与感动,于是我顺势展开“先辈,我想对您说”书信活动。一篇篇书信中,有对先辈的感激之情,有传承英雄精神的远大志向,有凝结成“长大后守护边疆”的青春誓言,这些文字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学生们心中的爱国情怀。

在学校“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中,我带领学生走进左公文化苑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左宗棠带领湘军所植的“左公柳”英姿挺拔,褪色的“红军帽”与斑驳的枪支在玻璃展柜无声诉说,当历史知识从纸面跃入现实,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深切体会到先辈们为守护疆土付出的巨大努力,爱国主义的花朵得以更加绚丽地绽放。

AI智启新程:边疆课堂彰显“科技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本学期的公开课主题“AI技术赋能传统教学”,尝试利用AI技术创新课程模式。在“重走古代丝绸之路”的情境教学中,我运用AI构建出贸易盛景,鼓励学生扮演商贾、使者、工匠等不同角色。置身于情景之中的每一次互动、每一场对话,都是跨越时空的深刻联结。当讲授“国际大都市长安”这一经典篇目时,我运用AI绘制出一张唐朝长安城立体地图,将要点在地图上逐一标注,同时运用动态演示功能,让地图“活”了起来。在科技的助力下,学生们的注意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也更直观地领略了历史的魅力。日后,我将继续探索AI技术的教学妙用,努力引领学生踏上更加精彩的学习新程。

天山映照初心:三尺讲台守护希望之林
2024年7月底,我身着粗布学生装,站在“逐梦哈密志愿行,启航西部新征程”迎新晚会的舞台上,扮演“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女学生,我攥着泛黄的标语,声嘶力竭地喊出 “初心不负,青春无悔”。当时这句台词不过是停留在唇齿间的激昂音节,我尚未读懂其中沉甸甸的分量。如今,一年支教时光悄然流逝,每当想起这句台词愈发觉得动人心弦。

支教的日子里,晨光微亮时,我已快步走向教室备课;暮色降临时,我在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课堂上,当我讲述新疆悠久的历史,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自豪;课间,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理想,他们说要成为医生、教师、工程师......建设更美的家乡。这些日常的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我手中的粉笔不仅在书写知识,更在播撒希望的种子。站在天山脚下的三尺讲台上,我愿继续做那个执着的播种者,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之林茁壮成长,与学生们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充满希望与热爱的精彩篇章。

来源:“继之青年”微信公众平台